LmadC

日子,我因為在臉書PO一篇文引起高度注目(已將文章轉貼於部落格中 給老師的一封信)

雖然在發文之前我就深思熟慮過,我將會有輿論的壓力,會被老師貼標籤的可能 

種種因素本應該讓我把一字一句的刪掉,但如果我安於現狀,我沒有爭取改變的勇氣 那我們的競爭力在哪裡?

  

我在這之前我透過了期中評量告訴老師我的想法,但我未曾獲得老師的回應

因此在這之後我才會選擇如此方法來告訴老師

如此不是為了拔劍與老師短兵相見,而是誠懇地希望老師聽到我的聲音

當然後來老師接受了我的意見,願意試著改變,這點確實讓我心裡實著感恩

經過後來幾次上課,我總覺得

我總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我想獲得甚麼

但我從未去想過 如果我是老師 我要給學生甚麼

 

我們且想想當初我們是怎麼樣的去學走路這項技能呢?

如果要以台灣傳統教育方式

先告訴小孩說 你得了解身體是透過甚麼樣的方式讓雙腳動

再來告訴你走路會有好幾種狀態

一開始就是一般地走(電路學中稱作用區) 如果一直走一直走你會累得走不動了(電路學中稱飽和區) 

然後你如果越走越快就會變成跑的,越跑越快你就會跌倒(電路學中稱崩潰區 截止區)

然後走路還分:向上走(走樓梯)、 向下走(下樓梯)、看到有障礙物向左或向右轉90度走遠離障礙物100公尺再向左向右轉90度再向前走

然後告訴你說 好! 我已經都把走路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跟運作原理告訴你了

現在你開始設計你要抓幾%的平衡感才不會跌倒 

然後當你開始試著走路 肯定是遇到不少挫折困難

這時父母在你旁邊說 你看你看!剛不是跟你這樣會跌倒(進入截止區)

你回去好好想想該怎麼設計平衡感 下禮拜我要測驗

即便你回去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想了很久 到了測驗的時候僥倖答對了

這輩子你還是不會走路

 

所以

如果我是老師...

我們大概不是天生就會走路吧?

我們肯定先是看到父母或是其他人在走路,而進而想去學走路

所以如果我是老師 我要教學生某樣技能(也許是電路、程式、剪頭髮) 我總該先示範給他看

讓我的小孩、學生,看看我是這樣走路、我是這樣接電路、我是這樣打程式...

接下來就是扶著小孩慢慢地走,漸漸地放手,不知不覺就會了走路進而會跑

同樣的我會帶著學生做一次,等到他們反覆練習漸漸熟悉了 這才讓他們發現可能第一次是靠著老師完成的

可漸漸的他們是憑著舉一反三靠自己完成的,這時才會讓他們去延伸他們所學的技能

雖然這樣的過程很繁雜但卻讓我們確實學會了走路,也達到你教會他們使用技能的目的了

接下才藉由一些省思,為甚麼會這樣,是透過什麼樣的原理

此時定然恍然大悟且心感戚戚焉

原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徒知原理而不是實際如何操作 便是紙上談兵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k Zhang 的頭像
    Mark Zhang

    讀處

    Mark Z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